收刀入鞘罷

 

 

 

耶穌對他說:收刀入鞘罷!凡動刀的,必死在刀下。(太二十六52

耶穌就對彼得說:收刀入鞘罷,我父所給我的那杯,我豈可不喝呢?(約十八11

 

麗雯與先生兩人都在上班,工作加上兩個孩子的接送和做不完的家事,麗雯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。

去年暑假,公公、婆婆來美國住了兩個月,麗雯一方面盡些孝道,讓公婆可以享受天倫之樂,一方面有了幫手,也能在忙碌中喘口氣。美中不足的是,婆婆按著自己的習慣,將洗好的衣物掛在陽台上,招來鄰居異樣的眼光;公公對孫兒是有求必應,家中所定的規矩消失殆盡。麗雯看在眼裡,心想一個暑假忍忍就過去了。

今年,先生再度提起,暑假想請公婆來美小住幾個月。麗雯按耐不住了,便將自己的困擾與掛慮說給先生聽,沒想到先生聽後大為不悅,說:「我就知道,妳看不起他們是從鄉下來的。」麗雯心中淌著血,真想拔出心中的刀向他射去。

 

有時,我們也像麗雯這家人,常因著彼此的習慣、思想、需要、價值觀等差異,讓人生舞台上溫馨、和睦的情景驟然消失,劃下了懷疑、不滿、怨恨的衝突刀痕。

耶穌說:「收刀入鞘罷!凡動刀的,必死在刀下。」

馬太福音二十六章36-52節,有個大家熟悉的衝突場景,敘述耶穌和彼得面對衝突時,採取的不同處理方式,讓我們從他們身上來學習與借鑑。

先來看耶穌。當耶穌面對,為自己利益而出賣祂的門徒猶大和帶著刀棒來抓拿祂的人,他憐憫猶大的軟弱,沒有責備猶大,也立即醫治了被彼得舉刀傷了的僕人。我們看到,面對衝突,耶穌的焦點不是這些人及他們所做的事,耶穌看重的是,衝突事件背後的天父心意及他所要擔負的使命。

再看彼得。吃過最後晚餐之後,彼得很有把握地對主說:「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,也總不能不認你。」(太二十六35)但後來,雞叫之前他卻三次不認主。在客西馬尼園裡,當人來捉拿耶穌時,彼得的血氣上來,拔刀就削掉了大祭司僕人的一個耳朵。

我們常常好像彼得,在風平浪靜的日子,自認是良善、忠心、有智慧的。孰不知面對衝突、壓力、挑戰時,本相就顯露了。

衝突像一面鏡子,照出人心深處的光景。溫柔良善的女子,露出了猙獰的面目;紳士面容的男士,伸出了銳利的爪牙;心所愛的人,一瞬間化成了眼中的敵人。我們各自高坐在「我」的寶座上,拿著審判的杖,握著自義的刀,向對方揮舞,讓自我發洩的慾望全然傾出,殺得遍體鱗傷,剩下的只有殘破的關係。

 

耶穌對彼得所講的話,也是對我們說的:「收刀入鞘罷!」

麗雯收起了心中的刀,對先生說:「我很抱歉讓你這樣認為,但我要讓你知道,我很愛、也很尊重我的公公、婆婆。」

擦去了眼淚,麗雯回到房間跪在床前禱告:「天父,求祢幫助我,有祢憐憫、恩慈與願意捨己的心腸;開啟我心中的眼睛,給我智慧,將焦點從對方的問題、自己的需要、想要,轉眼看見對方的好處、需要與榮耀神的使命;也幫助我能把握每個衝突的機會,省察自己、認知對方,甚至可以在對方的軟弱處服事他,使自己在一次次的衝突中,經歷雕琢,變成珍寶,結出聖靈的果實,榮神益人。阿們!」

Blog Attach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