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應職場衝突,從工作目的及身分開始
許多公司都以「使命宣言」(Vision or Mission Statement)定義自己企業的信念與方向,讓外界認識公司的願景,對內作為員工恪守的準則,有時更將其與公司的核心價值結合。
美國西南航空公司(Southwest Airlines)以經濟、服務、便捷為宣傳。有鑒於乘客搭飛機時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與壓力,他們就有個理念,在飛機起飛時,空服人員會幽默地講些笑話為乘客舒壓。有次,一位乘客對於空服員的笑話不以為然,便寫了抱怨信到總裁辦公室,不久,這位顧客收到總裁的回信,謝謝他用心寫建議書,但基於這是公司的核心信念,請他下次搭乘西南航空時,特別寬容忍耐,要不然「我們只好miss你了」(意味:閣下若不滿意,就請改搭其他航空公司了)。以上是顧客與空服員發生小小衝突之後公司回應的例子。
工作目的與呼召決定了你的行動與態度
公司如此,個人也一樣。一個人如何回應職場衝突,與他看重什麼及他的工作目的有絕對關係。
有位智慧人想知道工人們怎樣看自己工作的目的,於是到施工中的教會建築工地,問他們在做什麼?頭一個工人很不耐煩地回答:「你不會看嗎?我正在鑿石頭,我一天須要賺一百美元來養家糊口。」第二個工人用不同角度與了不起的口氣說:「我學鋪磚技術,要把所學用到我的工作上,我喜歡做這事,實現自己的抱負。」第三個是經理兼工頭,他用更寬廣的胸襟回答:「我們在進行一項建築工程,大樓蓋完後,會有附設的小學、中文班、課後輔導班,也會有給青少年的籃球場,社區的人都可以使用這個設備,我們是在服務社會、造福人群啦!」智慧人再做最後的探尋,問到第四個工人,這位虔誠基督徒放下手上的十字鎬,站起來,挺著胸卻謙卑地說:「我們正在與上帝同工,建造一座宏偉的禮拜堂;完成後會有許多人來聚會,思想人生的意義,尋找生命的出路,許多靈魂會得救,上帝的榮耀會在這裡。」
從此例可看到不同的工作目的:
第一個人的工作眼光停留在報酬上。工作好像是不可避免的責任、無奈的選擇,他必須出外打拼來維持家計。
第二個人提升到實現自己。他覺得所學的可以派上用場,工作使他可以一展身手。一般人都將工作視為自我實現的途徑,也享受工作帶來的成就和滿足感。這個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,但若將其等同於工作意義的本質,會使人以自我為中心,不惜一切追求自我的成全,至終將使社會本身受損。
第三個人的眼光超越了工資和自我實現,強調工作是以提供服務為優先,除了自己需要之外,工作的目的主要在服務社會、造福人群。
第四個人則有更高的工作目的了。工作有其特別屬靈的意義,是神的聖召。我們雖然卑微渺小,所做的有限,但神卻呼召我們進入職場,去治理也好,管理也罷,或修理與看守,都是讓我們在工作環境中與祂同工,一起參與建造永存不朽的工程,在其中敬拜上帝,為祂作見證。
偉大福音派神學家斯托得牧師(John RW Stott , 1921-2011)在《C型觀點──基督徒改變社會的行動力》第八章中,把工作的目的歸納為三:1)自我實現;2)貢獻社會;3)榮耀上帝。
一個人如何看他在職場上的使命或目的,會影響他回應的行動與態度。若以賺錢為目的,只要能賺取更多的錢,他可能會用各種方法,如採取法律途徑,來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;同樣,若覺得錢太少或工作沒太大意義時,他就想跳槽去一個賺更多錢的公司上班,在未找到新工作前,可能就敷衍馬虎,採取騎馬找驢、懶散的方式上班;如果工作目的是服務社會、追求名譽或社會地位,遇衝突時,有可能以顧念他的社會地位及維護面子為主要考慮;最後,若把工作看成是有神的呼召和目的時,考慮的焦點和回應的做法就會不一樣了。
一些榮耀神的呼召之考量因素
因此,工作若是一個榮耀神的呼召,我們回應職場衝突的做法和態度,便會與沒有呼召不同。著名的福音派牧師Timothy Keller在《工作魅力Every Good Endeavor》中,強調「恢復聖召」的重要性。他把源於聖經的聖召觀念和實踐聯繫起來,就是「信仰與工作整合」。Keller牧師認為,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在工作上服事神,如:促進社會公義;用誠實的品格向同事傳福音;把工作嫻熟的做好;作好見證,創造美好與和諧的關係;以符合基督徒身分的動機來參與工作並影響其文化;在人生的起伏中,仍然心存感恩、喜樂,見證生命可以被福音改變;做那能帶給你最大的喜樂和熱情的事;賺取更多的收入,然後慷慨的回饋與奉獻。
我們可以把以上方式當作工作的目的。但當衝突來臨時,如果無法全部達到,什麼是最重要、最首要達到的呢?在回應職場衝突的議題上,「和平使者The Peacemaker Ministries」創辦人Ken Sande律師提出了反省問題(註):
- 回應職場衝突的主要目的是什麼?
- 如何回應這衝突才能討神喜悅?
- 如何藉由這衝突來見證我的信仰?
- 職場的和睦是否因為這衝突受到破壞和影響?
- 在職場衝突過程中,我最關心的是什麼?
- 在職場衝突過程中,我最掙扎的是什麼?
- 在職場衝突過後,做評估時,你希望神如何說?「我很高興你沒有……」、「我很高興你做了……」等等
我的身分決定了如何回應職場衝突
我的身分即「我是誰?」,決定了我如何回應職場的衝突。
職場上,我的身分始於「別人眼中的我」,表現於「我眼中的我」,終結於「神眼中的我」。別人不認識我之前,會從職業、職位、頭銜,決定我的社會地位、被人尊重的程度。相處中,我所表達的是「我眼中的我」。衝突時,我如何回應,顯示「我是誰」。這個表達會修正「別人眼中的我」,因此在職場上,如何定義「我是誰」,決定了我會如何回應衝突。
然而,我眼中的自己,通常是一種反射。如果不是反射「神眼中的我」,就是反射「別人眼中的我」。我從父母眼中來定義自己,從朋友眼中來定義自己,從社會的眼中來定義自己。如果不從神的眼中來定義自己,永遠都是隨波逐流,人喜己喜,人悲己悲。唯有在神眼中找到「真正的自己」,在工作中反應出神的形象,才能在職場衝突中找到出路。
也許你正處於工作的困難、疑惑中,可能聽到許多不同的意見和做法,要回應職場衝突,仍須先回到這兩個根本的問題,就是「我為什麼在這裡工作?我工作的目的是什麼?」和「我究竟是誰?」。
註:所列問題乃參考,謝肯德(Ken Sande)著,《我們和好吧!》,朱崇恩、高俐理譯(飛鷹,2006),51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