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事工傳承的視野
有傳承的規劃才有長期穩定的永續經營
美國約有一千五百萬個私人擁有的中小型企業,其中近九百萬個(66%)企業界老闆都是嬰兒潮一代出生,目前約60幾歲,5-10年後會屆齡退休。這些私人企業在創辦人年邁體衰即將離席時,都面臨三條出路的選擇:1、交棒下一代領袖;2、出售或與其他企業合併;3、結束營業或破產解散。如果創辦人或領導階層不事先規劃,最後的局勢就自動為他們選擇了。
因此,企業要持久發展,在接班人的遴選、徵召到出線,過程如何,何時公開,如何取得全體職員或同仁的信任等,從開始預備到順利的步入替位,都須有縝密計劃。有傳承的規劃才能有長期穩定的永續經營。
神國事工的傳承
教會是基督的身體,由所有信主的人組成(稱為普世教會),並透過社會組織的地方性堂會或機構運作(稱為地方教會),在時代裡發揮其價值及影響力,而領袖傳承則是教會延續影響力的關鍵。
1、傳承的預備刻不容緩
華人教會的領袖傳承一般偏向於較晚期才開始,甚至迫於形勢才消極被動的進行。地方教會有可能因傳承無力或接棒無人而中斷,但神普世教會的工作是不會停止的。若私人企業為了永續經營多有事前計劃並努力佈局,神國裡永恆的事工豈不應更積極的預備?領袖學界有句名言:「一個領袖上台的第一天就要思想下一任接班人會在哪裡?」聽起來有些誇張不切實際,但卻提醒事工交棒的無法規避及其重要性,必須儘早思考。
一個事工的傳承要有積極的規劃和必須走過的旅程,過程短則幾年,長則一、二十年。俗語說:Fail to plan is plan to fail。交棒人或決策團隊要精心策劃,專心尋求,經過遴選、栽培、引導、印證,最後確認所決定的(identified)人選是最適中的接棒人。確定後,再開始另一階段的交接過程。
2、精心刻意的遴選與栽培
教會或機構接棒領袖的產生,最理想是從內部栽培、提升而來,若是外來空降,在交接過程中通常會經歷一段文化衝擊與融合。如果外來領袖因過程中無法適應或跨越而黯然再離去,對他本人及教會均會造成極大的傷害。
耶穌一開始傳道事工,就啟動了遴選與栽培工作。聖經說:「耶穌出去,上山禱告,整夜禱告神。到了天亮,叫他的門徒來,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。」(路六12-13)
領袖傳承就是去辨識、栽培、挑選未來的接班人,在有潛質的人中找出最理想的人選。因此一開始可能是一群人,就如耶穌從門徒中親自挑選十二個「特別的門徒」,在三年半中「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,也要差他們去傳道」(可三14),這就是遴選、栽培與差遣的過程。看啊!耶穌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祂傳承的計劃。
雖然概念簡單,實際過程卻複雜。例如:可能有潛能的接班人都未達到要求的標準,或一些要求不容易量度,很難判斷誰最合適,或有人又改變主意沒有接棒意願了,這些都是可能出現的變化。
因此,接班團隊中誰才是最合適的人選,還需要聖靈最後的印證。此人選能否最後確定為接棒人,要看個人的意願、同儕的認可、大眾的接納等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。企業界也有類似概念,就是在推出可能的接棒人時,只會把信息傳遞到80%,留20%作為印證之用。
3、建立接棒人的領導地位
人選確認後,就要開始預備,使交接過程可以順利進行。這過程可分為:交棒、交棒接棒重疊、接棒等三階段。
交棒階段,初期交棒者的責任及角色較重。交棒者要留意接棒者是否已經預備好,以防棒子交出去,對方卻接不上。
再者,交棒者也要留意當中符合接班條件卻沒被選上的人,要適時的鼓勵、安慰與教導。十二個門徒中,彼得、雅各與約翰等核心門徒領袖常爭誰為大(可九34)。在耶穌不斷地教導之後(太二十三11;路二十二27),當耶穌把棒子交給彼得時,雅各及約翰並沒有反彈。
如果接棒者過去曾有失敗或跌倒的事,交棒者需要協助他恢復,並幫助他在團隊及會眾中建立領導地位。就如彼得在耶穌受難時三次不認主,成為跟隨主的一大污點,影響他作領袖的信心。耶穌復活後,恢復彼得並重新委任他,餵養主的羊來建立他的領導地位(約二十一15-17)。
交棒接棒重疊階段,交棒者和接棒者同時擔任領導,交棒者逐漸將責任及決定權交給接棒者,進一退二,接棒者慢慢承接職分。兩者有如師徒關係,交棒者傾囊相授,接棒者虛心領受。這階段也是接棒者與同工團隊的磨合過程,接棒者一方面需更深入了解每位成員,謙卑聆聽他們的想法,建立更親密的夥伴關係,也開始建立他的領導力。
接棒者順利承接後,交棒者也要漸漸接受接棒者的領袖地位,尊重接棒者的看法與決定。此時交棒者如何退場、輔助,甚至不加過問,如何進退拿捏都是一門學問。
4、水到渠成的成果
領袖傳承像一場接力賽,創辦人是第一棒很重要,但他自己跑的成績不能決定最後的輸贏,如何把手中棒子成功交到下一個人手裡才是最重要。
在論到神國事工如何發展時,耶穌用比喻說:「神的國好像一粒芥菜種,有人拿去種在園子裡,長大成樹,天上的飛鳥宿在它的枝上。」(路十三18-19;太十三31-32;可四30-32)芥菜種是百種裡最小的,種上之後,將茁壯、成長延伸為大樹。就像飛鳥一般,很多近處遠處的福音朋友會湧來棲息,從中得著益處。
所以,除了一些特殊因素外、教會機構實在不宜因創辦人的退場而萎縮,反要做好傳承工作使神的國更興旺。
西方有很多教會宗派系統或宣教機構,如紅十字會、內地會、導航會、WorldVision、神學院等,都有悠久的歷史。許多神國度的事工都是前人辛苦經營努力的結果,除了他們奉獻生命,還包括多人把身後遺產的大部分贈與神國事工,使其延續與推展,留下美好的榜樣,真可謂前人種樹,後人乘涼。
耶穌離世前,「十架七言」的最後一句話說:「成了!」祂完成了父神給祂的旨意,也就是完成神國傳承的大工程。但願,神國事工不因現任領袖的退場受到攔阻或虧損,反因交棒人或決策團隊做了美好的傳承工作,神的兒女一同心歡喜、靈快樂地讚美神說:「成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