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見上帝要做的事

看見新團隊

2010來到美國賓州的使者協會,承接一份為我量身訂做的職位:事工總主任,負責出版、校園、培訓、會議這四大部門。在面談時,董事會就給了一個題目——談談我自己。於是在20分鐘內,我分享了從生命中的失敗所學習的功課,以及神如何用這些經歷塑造我。面談結束,董事會主席立即站起來擁抱我,說:「Welcome aboard!歡迎加入團隊!」

過去雖有牧會與教育的經驗,在這個新的位子上還是需要熟悉職責,更重要的是建立與人的關係,畢竟我是加入一個既有的團隊。

不少同工已在機構內服事十到三十年,我這個「空降部隊」初來乍到,首先需要認識他們,一起吃飯就成了很重要的事。我鼓勵大家中午時間不要留在自己的辦公桌,而是來到飯廳用餐,邊吃邊聊。聊得內容其實都是家常瑣事,目的是希望藉由外在氣氛來建立實質關係,如此一來,我們便不再只是一起做事的同工,而是一起生活的夥伴。

我也刻意經營與部門主管的情誼,和他們個別談話,花時間聽他們分享服事心得,聽聽他們對未來的期待,也虛心請教有甚麼需要注意的地方。一開始參與使者事工,與同工們的磨合期間,或多或少感受到張力。然而當認識了他們,了解了他們的服事,配搭起來就沒有太大困難。

使者對未來領袖交接原有構想,只是上帝有不同的計畫。

看見眾教會

過去離開牧會崗位時,所懷的心志便是服事眾教會;在使者期間,常有機會到處走動,受邀在各地帶領聚會。一次外出回來後有感而發,對師母說:「我不是個坐在辦公室裡服事的人。」師母毫無來由地說:「按著我對你的了解,華福總幹事應該是最適合你的事奉。」

這句話本沒有放在心上,誰想到不超過三個禮拜,華福竟然與我聯繫。驚訝之餘,我詢問:這是探聽,還是鎖定?對方表明是鎖定時,我知道應該慎重考慮,於是和師母一起禱告。過程中得到神的印證,看見這是個實現事奉眾教會的時機,相信神要在更大的平台上使用我。

把決定告訴使者當時的總幹事周大衛牧師,他也大吃一驚。然而他的反應讓我感受到領袖胸襟。縱然不捨,他仍祝福我,稱我為minister at large,一個禾場寬廣的服事者。甚至在我接任華福總幹事後,容許有五個月的時間留在使者,完成任務。

華福並非陌生的服事,我過去曾擔任汶萊區主席。2011年從李秀全牧師手中接下總幹事的棒子時,他已頂替我六個月。我到香港就任後,李牧師並沒有花太多時間介紹各部門主管是做甚麼的,反而特地花兩個月的時間帶著我去幾個國家,拜訪當地教會領袖。

旅行中我看見各地需要,也讓未來要在福音工作上協力同心的事工夥伴,接納一個新的服事者。

看見影響力

從過去自己幾次交棒、接棒的經驗,以及服事中對各地教會與機構的觀察,我發覺一些觀念或成規,可能給傳承帶來負面影響。

首先,許多人認為交棒要交給有點年紀的人,不交給年輕人,以至於接了棒的人沒多久又需要交棒。華人文化看重年齡和資歷,其實應該往長遠看,從塑造領袖和培育生命著手。從25-30歲的同工開始,有計畫、有系統地栽培,十年後可以成為教會、團隊的領袖。

再者,一般傳承的做法就是交出職位,卻少有交出團隊。交棒者已有核心團隊,有很好的互動與合作,卻沒有對接棒人交出這樣的團隊。其實交棒是刻意的過程,應該幫助現有團隊,把既有的信任、尊重、服從,轉移到接棒人身上。免得接棒的人還需要花時間培養自己的團隊,而新團隊嘗試摸索的過程,可能耽延了事工。

若能傳承既有團隊累積的經驗和專長,或留用或邀請培訓新團隊,相信會讓接棒者的服事更快上軌道,繼續神國度的事工。

另外,交棒時也要交出對團隊的影響力,否則接棒者與現有同工的配搭上會出現困難。這也包括交接在服事對象中的影響力。交棒人若能陪同接棒人拜會、認識相關同工、機構,介紹他將在未來服事眾人,讓他與這些具影響力的人互動,是對他的背書、肯定,也是很好的學習與祝福。當初李秀全牧師帶著我到處拜訪教會和機構領袖,就是這個作用。

傳承中所交出來,到頭來是交在上帝手中,由祂來用。

看見與神、與人、與己的關係

對於交棒,我有幾個對神、對人、對自己的信念。

第一是對上帝全然信靠,相信祂讓我開始走一條新的路,就一定會繼續帶領。第二是放下自己,不再想是「我的」教會、「我的」機構,提醒自己不要走在上帝的前面。第三是對機構完全放手,相信也期盼上帝能在我不在這個服事崗位時,做比我在時更大的事。這也是我給自己的操練,就是在一個地方服事越久,這裡越不需要我,不能讓他們覺得不能沒有我。

我對接棒者也有幾個提醒。首要的是謙卑。接棒不是取代,要清楚自己的角色,知道我只是履行上帝放我在這個職位上的任務。常常接棒人感到壓力,就是跟前任的人比,想要更好,想要超越。

其次要有耐心。無論是交接職任、交接團隊、交接影響力,再怎麼順利、成熟,都是個過程。因此要給自己和團隊時間。磨合期產生的張力,耐心是處理的關鍵。接棒人需要花時間建立關係,處理自我。很多時候,不合是因為堅持自我。就算我不認同既有的制度,我看這個做法不那麼好,也不能否定過去。美好傳承的關鍵是人。要有健康的關係處理,就是要從他人的角度看事情。

傳承時還需要考量服事對象所處的文化環境。上帝在祂的國度裡調兵遣將,常有把工人連根拔起,放在全新的地方事奉。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,是老生常談,卻也常被忽視。有些地方強調機制、法規,有些區域看重情面,即使同是華人,文化亦不盡相同。一旦出現張力,先放下自我,為對方設想,體會文化,就不致一味提出有甚麼不好,反倒會探究過去處理的背景為何。而這些操練都是為了讓我們走向生命的成熟。

看見生命夥伴

作為團隊領導,通常是最孤單的,因為不太敢打開自己,很難讓別人近看,也不能進入別人生命。這會阻礙團隊關係發展,也會因為孤立,沒有問責,容易使自己陷入驕傲與誘惑。

其實同工是事工的關鍵。接棒者需要了解同工;不是在事工上了解這個人,而是在生命上了解。而了解同工的秘訣就在開放自己,坦承自己的軟弱和失敗。當我打開自己的生命,同工也就會打開自己的生命。如此,我們就不僅為事工同工,更是生命夥伴。

然而對交棒者來說,離開職位後要謹慎處理與過去會友及同工的關係,必要時做一定的切割。因事工需要,我經常到各地旅行。途經過去服事的教會或機構所在地,時不時有人找我吃飯,通常不是甚麼好事。這樣的情況下,我會鄭重告訴對方:謝謝你對我的信任和尊重,請直接找牧師、執事、同工談。

無論是教會或機構,領袖完成交接後,是否需要搬離過去服事的所在地,因人而異。若是容易把別人的問題當成自己問題的牧長,我會建議搬離,就算不搬也要刻意設定關係界線。

有時接棒者會再找交棒者尋求建議。如果是行政上的事,我會提醒對方,是否對自己的身分產生不信任、不勝任感。並非我袖手旁觀,而是一旦介入,對接棒者沒有益處。接棒者需要建立自信、贏得信賴,而非倚賴交棒者,甚至引起旁人對交棒者「垂簾聽政」的議論。

我很能體會接棒者一方面躍躍欲試,一方面謹慎戰兢。其實不要怕做錯事,不要怕做錯決定,不要怕走冤枉路,不要怕受委屈,不要怕受攻擊。只要省察、提防驕傲與非良善的動機。

在這樣的情況下,我會鼓勵接棒者放手去做。真有不明確的地方,自己向神禱告,也和同工一起禱告。尋求、等候,有時也是上帝給我們成長的機會和方法。

當我們與同工一起經歷喜樂、挑戰、失敗、得勝,才可成為彼此的生命夥伴。

看見上帝要做的事

最合適的交接是門徒生活操練與領袖塑造,在一到三年的準備時間內,一步步落實。最理想的傳承是以基督為中心的關係,彼此欣賞,彼此接納。然而摩擦、不合還是在所難免。若真發生嚴重衝突,導致同工關係受攔阻,甚至破裂,出現傷害的言語或行為時,必須回到3Rs——Repentance悔改;Reconciliation和好;Revival復興。

傳承,無論是過程或關係,都需要上帝帶領。因為交棒者與接棒人,都是上帝的工人;服事的機構或教會,皆為國度的事工。

事隔多年,我仍清晰記得準備進入使者服事前,第一次見到周大衛牧師時,他對我說的話:「我看見上帝要在你身上做的事。」

對交棒者來說,這顯示國度胸襟;對接棒人來說,是最大的肯定。

Blog Attach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