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陳的憂鬱

司𥚃來了一個不會做事也不肯做事的富二代,卻是經理的外甥……

小陳在一家小型硬體公司工作了近八年,最近一個月來好像有憂鬱的現象,不但睡得非常不安穩,凌晨三、四點醒來後就沒有辦法再入睡,對很多事情都打不起勁來。本來週末還會去打羽毛球,現在哪裡都不想去,整天待在屋子裡。

在公司,他形容看到電腦螢幕上的email就像一窩螞蟻到處在爬,完全不能專心;最糟的是,他覺得自己非常容易被激怒,和同事、家人的關係也變得不融洽,工作績效似乎也差了很多。

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小陳的老婆溫柔如昔,兒女依然乖巧,問題的根源還是出在公司。

投訴無門,心中悶悶不樂

原來,小陳的公司最近雇用了一位名校出身的年輕人,被安置在小陳的團隊中。名義上是小陳的下屬,要向小陳學習,但事實上這名年輕人是小老闆的外甥,當初錄用時就不是經由公司正常的錄用管道。

剛來的一個月,這個年輕人還能夠準時上下班,態度也還謙卑。但是漸漸原形畢露,先是中午一定要出去吃午飯,買手搖飲料,逾時晚歸;接著是禮拜五常常藉口要提早離開。更離譜的是,年輕人雖然出身名校,但是知識和技術並不怎麼高明,也許是經驗不足,寫出來的電腦程式錯誤百出。

小陳和團隊裡的兩位電腦工程師原先都很願意給予指正和建議,但是後來發現他一直犯同樣的錯誤,根本不把別人的建議當一回事,大家也就悶不作聲,默默地做一些改正修補的工作。小陳忍無可忍,有一次和他直接面質,請他注意常犯的錯誤,沒想到年輕人竟然把他的舅舅小老闆抬出來說:「我舅舅說這樣做也是可以的呀!」

小陳當時氣得說不出話來,但雙方並沒有發生口角,只是從此小陳就不太跟這個年輕人溝通了,覺得這就是當今富二代的嘴臉。公司沒有看重他這八年來辛苦賣命的貢獻,反而丟一個包袱給他,不但工作績效上拖累團隊,傲慢的態度也很打擊全隊的士氣。小陳心想如果去和小老闆抱怨他的外甥不好,可能和小老闆關係破裂,導致自己的飯碗不保。小陳覺得自己投訴無門,心中悶悶不樂,搞得連自己上班都不能專心。

弟兄的建議

小陳是基督徒,團契中有位弟兄注意到他最近十分消沉,就找機會和小陳談一談,發現他的問題,於是提供了一些建議。

問題向誰申述

首先,小陳要先界定到底誰是這場衝突的對象?是這位富二代年輕人?還是他的小老闆?還是整個公司?

小陳覺得他已經和這名年輕人面對面溝通過了,而且碰壁無效,所以目前的衝突對象好像是小老闆。但是小老闆若是袒護自己的外甥、不聽勸告的話,怎麼辦呢?

若是如此,下一個步驟就是告到H&R或是大老闆那邊。因為小陳公司的規模很小,H&R不能真正發生功效,看起來如果和小老闆溝通不成,似乎下一步就是向大老闆建議了。

但這位弟兄提到聖經馬太福音十八章15-16節的原則:「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,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,指出他的錯來,他若聽你,你便得了你的弟兄。他若不聽,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,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,句句都可定準。」他建議小陳如果初次和小老闆溝通不成時,可以考慮和工作團隊的幾位同事談一談,請他們一起去向小老闆建議。

溝通是為了解決問題

雖然小陳心裡對小老闆非常不滿,但這位弟兄還是建議小陳,先做好思想準備,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要解決問題,並不是要指責對方,如果一開始就把對方看成是敵人,那雙方永遠是坐在桌子的兩邊,很難達成協議。找出雙方的共同點和共同需要,是解決衝突的關鍵。

因此,弟兄建議溝通內容第一步是「同理存款」,先肯定小老闆對公司的貢獻。小陳在公司工作八年也看到小老闆有很好的領導能力,也相信他安排外甥來公司工作的原意,是為了增強團隊的效率和生產力。

第二步是找出「共同點」,也就是雙方都希望公司能夠營運良善、工作效率高、士氣團結、氣氛和諧。

第三步才講述目前富二代在團隊裡造成的問題;

第四步提出自己的請求。請小老闆去關照一下自己外甥的態度,或者請小老闆將他調到其他的部門。最後要感謝小老闆的聆聽,並請他考慮自己的請求。

溝通不成呢?

小陳認為小老闆一向護短,就算這樣去溝通也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。

弟兄建議可以使用馬太福音十八章17節的原則,若是不聽他們,就告訴教會,若是不聽教會,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。「把小老闆看為外邦人?」小陳說,「公司又不是教會,看成外邦人也不能把他趕出去!」

弟兄說:「你誤會了!看成外邦人的意思,是要憐憫他不懂得真理,為他代禱,向他傳福音。即使在公司裡,也要先對他有憐憫之心,不用把他看為仇敵,思想他會這樣做一定有他的原因和難處。如果最後仍必須去和H&R或者是和大老闆溝通時,也要照先前的原則,以公司的利益為重,而不是針對個人的怨懟和不滿。

調整心態,勇敢面對

和弟兄談過之後,小陳心中仍然隱約有不平和委屈的感覺,總覺得自己實在是為了五斗米折腰,若不是家裡還有妻小,真的只想一走了之。總而言之,小陳覺得這件事情的始末,他沒有一點責任,完全是別人的錯,卻影響到他的業績、他的工作成效以及團隊的士氣,為什麼偏偏輪到他來收場?

但是弟兄提醒他:「別人做錯事是別人的責任,調整我的心態是我自己的責任。」雖然在實際的事務上小陳的確沒有什麼錯,但是這件衝突深深影響小陳的情緒健康,因而影響小陳的業績。小陳若不想忍氣吞聲和大家一樣扯爛汚,或者是一走了之,那就應該努力走出陰霾、嘗試溝通、解決衝突。

經過一番勸說小陳總算想通了,願意鼓起勇氣前去溝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