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試鏡頭

歡攝影的朋友一定比我更認識廣角鏡的特性和功能。它的視野範圍比較廣寬,能夠看到一般的標準鏡頭(50mm)視野範圍外的景物。這個專欄《和睦廣角鏡》,就是借用廣角鏡這個意念,希望透過「和睦」的觀點角度,來察看世情人生、家庭生活,甚至宗教信仰,想必能看到一些我們沒有留意的細節,常被忽略的感受,或不經意的動作等。

原來我們裡面有什麼,看見的就是什麼。我們看實體物件如此,看人情世故也是如此。當人心不在焉就視如不見;悲觀消極的就看水杯是半空的。
我們真正的「看見」,其實牽涉了兩個層面:其一,是影像資訊(visual data)。就如攝像鏡頭記錄了實體物件的影像(image)一樣;其二,是影像的詮釋。透過已經存在意念中的概念來詮釋這個影像,如果符合了,我們就「看見」了。所以,一幅同樣的圖像(心理測試圖像),有人看到美女,有人卻看到老巫婆。實體物件(physical object)尚且有不同的「看見」,何況是人際關係中的言語行為、態度表情,甚至只是「聽說」的事件,其中的變數(uncertainty)之多,就無須多說了。
衝突(矛盾)到處都有,無所不在。有的人是被動的捲入了衝突處境之中,有的人的個性就特別容易引起衝突,甚至有人為謀私利而刻意製造衝突等等,衝突根本就無法逃避。然而,人的心中若存有「和睦」,發生衝突的機會就明顯降低,在人際關係中也成為別人的祝福。耶穌說:「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!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。」(太五9)請注意,這裡的「和睦」絕對不是單單息事寧人,大事化小小事化無;而是因著愛而願意謙卑,有意識、有目標、有策略的面對衝突。以後的專文再作探討。
我也有「和睦廣角鏡」的經歷。我曾經一度專研耶穌基督的門徒之道,定意要致力於栽培門徒按著耶穌的心意來跟從他。不但在神學理論上研究,更是在教會推展,在神學院教導。可是我一直沒有「開竅」,直到參與了愛與衝突和睦事工的服事,才發現我竟然忽略了耶穌就是和平之君(賽九6)。門徒自然就是和平之子,在世上有「和睦大使」的身分。不但促進人與上帝的和睦,也要成為「使人和睦的人」(上帝的兒子)。這就是我從和睦觀點,看我以為已經很熟悉的神學領域經歷。
有了這個「和睦廣角鏡」,我觀察經文的角度就驟然開闊了。例如,比較兩個家庭紛爭的聖經案例,亞伯拉罕和以利加拿(撒母耳的父家),都是一個男人兩個妻子的家庭。若從「和睦廣角鏡」觀察其中每個角色,就不難看到許多人性的流露、人的價值、上帝的慈愛等。希望在以後專文中作更多的探討,也希望讀者們喜歡本專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