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非之地成蒙福之處
- Posted by Daniel Chan
- Posted in 愛與衝突通訊
有慕道朋友對我說:「我對基督教頗有好感,但就是,是非太多。」相信不只我聽過類似的話吧!這位朋友所說的「是非」,我想大概是指,基督徒之間因意見不合、觀點差異,所引起的種種行為反應,如缺乏深入了解地肆意評論,對事務的主觀堅持等。其實,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是非,教會也不例外。所謂的「是非」,主要是因對衝突缺乏認識,以致處理不合宜所導致。
保羅喜愛的腓立比教會,就有兩位姐妹發生了衝突,以致他需要在信中特別提到。「我勸友阿爹和循都基,要在主裡同心。我也求你這真實同負一軛的,幫助這兩個女人,因為她們在福音上曾與我一同勞苦;還有革利免,並其餘和我一同做工的,他們的名字都在生命冊上。」(腓四2-3)聖經只有這裡提到友阿爹和循都基。她們都是信仰純正的基督徒(他們的名字都在生命冊上),甚至曾是保羅的好同工(在福音上曾與我一同勞苦,一同做工)。據研究推測,她們可能是腓立比教會的領袖,是有影響力的人物。腓立比教會是姐妹呂底亞開始的(使徒行傳十六章),所以女性領袖是被接納的。可是,兩位領袖竟然不和。看來不像是道德上或信仰謬誤的問題(否則保羅一定會指出);也不像是私人恩怨、個人喜好問題。很可能是很難定是非、分對錯的問題,如:對教會方針的取向,或是對事工推行的次序等觀點與角度的問題。
從這幾節經文,我們可以觀察到幾點對處理信徒間衝突的原理。在現代的衝突處理理論中,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地方。
異中求同
保羅沒有進一步說明兩位姐妹的衝突,其一,可能是兩人的不和,大家都已經知道;其二,保羅隻字不提,在有意無意間做了非常有智慧的事。根據衝突處理研究指出,對某些衝突,特別是難以分黑白、定是非的問題,不要糾結在誰對誰錯上;反之,若能強調和著重彼此的共同點,會對解決衝突大有幫助。這叫「異中求同」。細看這兩節經文,似有不謀而合異曲同工之妙。
尋求幫助
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偏見,只是對見解堅持的程度不同而已。遇到困難,我們首先會自己解決,藉此證明自己的獨立性和能力。這本是無可厚非。可是有時這些固執和偏見,成了我們的盲點、心中的偶像,自己看不見又不願別人指出(羞恥感文化作祟)。懂得在需要時,尋求別人的提醒和幫助,是難得的智慧!
「我也求你這真實同負一軛的,幫助這兩個女人。」(腓四3)這裡的你是指一位信仰純正、成熟穩健的屬靈長者(其真正身分無從稽考,不作臆測)。保羅認為信徒間的衝突最好由真正「同負一軛的」,即主內弟兄姐妹來幫助調解。這不是說不信主的人不明事理,原因是價值觀點不同、核心思想相異。
在主裡同心
要一起合作、一起同工,就必須同心。保羅勸聖徒們同心:「在基督裡若有什麼勸勉,愛心有什麼安慰,聖靈有什麼交通,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,你們就要意念相同,愛心相同,有一樣的心思,有一樣的意念,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。」(腓二1-2)如何同心?同你的心還是我的心?
真正的同心,是雙方都能認同一個更高層次的心意意念,願意順服在真理原則之下。所以,同心必須在基督裡,這是能同心的基礎。表面上看,保羅沒有進一步指示腓立比的同工們,如何幫助友阿爹和循都基同心和好。其實,在腓立比書第一、二章,保羅已經詳細解說了在主裡合一的真理和基礎。若能遵從這些真理的教導,加以操練,必可以化衝突為祝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