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青少年親子衝突的路上

當今輔導大師Paul David Tripp提醒,為人父母最重要的呼召之一,就是親子關係與帶領神把孩子放在父母手中有祂崇高的目標。有什麼比塑造兒女的生命、影響他們的靈魂更寶貴?帶領兒女認識神、認識自己以及這個世界,是何等重要。然父母在世界打拼、追求擁有或成就的當兒,時間稍縱即逝,很快孩子就長大離家,這目標也就難以達成了。

孩子高中畢業前仍在父母的看顧下,上了大學後,父母對他們就很難再有直接的影響了。孩子離家前的這段期間,父母如何帶領並與他們同行,是刻苦銘心的。上帝的心意要父母:「教養孩童,使他走當行的道,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。」(箴二十二6)孩子的智慧與身量,神與人喜愛的心,若能一起增長,將是父母最大的安慰與喜樂(路二52)。反之,可能成為父母最大的傷和痛了。

 

人生的第二個10年──青春期

父母帶領孩子從小開始,穿過青少年,直到成人,不保證會輝煌騰達或一定結出豐碩的果實。有些孩子替父母帶來榮耀,有些孩子帶來羞辱;任性的孩子有時是源自不當的教養,父母的確得受責備(箴二十九15)。但在屬靈上享盡優勢的孩子,還是可能用神給的自由意志,選擇成為任性的孩子。

青春期是個極大的挑戰。這時期的孩子身體迅速發育,買鞋的速度趕不上雙腳的成長。情緒不穩,時像小孩,時像成人。有些行為自發而無意識,時而失控,對自己感到失落尷尬,拒絕自己或他人。社會文化對青少年也很不友善,音樂、電影、網路信息充斥著侵犯或憤怒,學校的要求、敵意、諷刺、取笑、甚至霸凌、同儕的競爭,都給青少年極大的壓力,免不了有逃避、叛逆、反擊或爭辯,討人厭的行為等。有位著名的社會工作者說:「見到青少年過分的行為,反覆無常的情緒,作父母親的怎麼受得了?」

 

青少年信仰在大學流失

美國巴納集團(Barna Group)針對1296位的高中及大學生,進行了五年的研究調查(受訪者在高中至少都固定去教會一年以上),2011年底發表調查報告發現:青少年進入大學之後,約有70%的人不再去教會。此信仰危機在教會界引起極大的迴響與探討,至今挑戰仍然普遍存在(註1)。

研究報告探究諸多的成因,如:年輕人對聖經真理的無知(biblical or theological illiterate)、多元文化的開放與吸引(broad culture difference and attraction)、大學生活的迷失(loss between church and society)、信仰的敵對經歷(college experiences adversarial to faith)、親子二代的信仰落差(generational gaps when comparing faith practice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young)等。

惠頓大學院牧Jon Nielson提出,青少年進入大學前,就要建立三個根基:1、要重生──沒有含混不清的信仰。2、先被裝備,不是先被寵壞。3、父母具體的把福音傳給青少年(註2)。信仰落實在家裡,青少年就有可能抵擋未來花花世界的誘惑。父母與兒女一起走過各樣衝突的旅程,在衝突中領受福音,將有助於他們面對世界及大學生活的挑戰。

 

父母放下自己權威與教訓

華人父母強調嚴格的管教,就如曾經颳過的「虎媽熱」旋風。父母像擁有權威的法官,握住權柄,揮起律法的規條,在孩子犯錯後施行教訓與處罰。之後,社會發現我們的孩子病了,特別是亞裔學生在過程中累積著壓力與焦慮,甚至不乏自殺的個案。印第安納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研究白人族裔與亞裔的不同壓抑,發現因學業問題導致自殺,在25歲的族群裡,亞裔大致是白人族裔的兩倍(註3)。

父母的權柄與要求,讓我想到律法的無能。聖經上說:「律法既因肉體軟弱,有所不能行的,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,成為罪身的形狀,作了贖罪祭。」(羅八3)律法是小學啟蒙的老師,指引我們到基督面前;律法指出人的罪、軟弱與失敗,但它不能改變人心。反倒是恩典,充滿愛、盼望、能力、憐憫、饒恕、智慧與指引,可以帶領孩子依靠神,與罪惡的權勢努力奮戰,有得救的盼望

恩典遠遠勝過律法,父母無法用教訓規條,要求孩子達至唯有恩典才能達成的目標。孩子在家裡若無法經歷基督的愛,信仰就僅是空洞的口號而已。

 

父母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

 

我們的身分是什麼?我是誰?生命中最寶貴的是甚麼?這一生要怎麼走?如果我們都會經歷變動、飄流與不安,何況孩子呢?如果我們有軟弱,需要憐憫與幫助,孩子不也更需要憐恤、陪伴、接納、鼓勵與安慰?當他們深深感受到被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時,才可能帶來自發性的改變與意願。

我們不比孩子好多少。我們會急躁、缺乏耐心,說不中聽,甚至是批判的話。也會情緒失控,為小事抓狂,指責無辜。唯有我們謙虛承認自己的軟弱,需要神的憐憫,才能把那樣的憐憫給孩子。唯有承認自己的無能,願意緊緊倚靠神,孩子才會學到接納自己的無能,轉向賜力量的上帝。

神並非因我們有能力而呼召我們,相反地,神要我們經歷祂、依靠祂,和青少年一起走過這些旅程。否則,我們就會靠自己的力量,自以為擁有良善與能力管教孩子,使用我們的音量,更多具有力道的詞彙來威脅利誘,製造一些情境迫使孩子就範。結果是傷害他們的心靈,破壞雙方的關係,拉遠彼此的距離。其實,我們是神使用的器皿,要作祂能力的出口,而不是靠自己的血氣與力量,想搞定我們的孩子。

 

親子衝突預備青少年邁向成人之路

 

高中畢業後,孩子將正式告別父母,邁向人生的康莊大道。在這之前的每個親子衝突,都是預備他們離家後邁向成人之路。詩人羅伯‧佛羅斯特(Robert Frost) 的小詩〈未曾走過的路〉(The Road Not Taken),談及旅人在金色的樹林裡遇到兩條岔路,都是荒草叢生,人跡稀少,無從比較。他在分岔口久站,躊躇不決。最後還是提起勇氣,選擇一條,將另一條留給未來。

我們的孩子,無論進入正規大學或是社會大學,都是神所命定。即便有許多未知,在父母陪伴走過衝突與成長的旅程,經歷了福音的大能,他們內心充滿盼望,憧憬未來將更堅定。這一次,不啻是帶著父母的祝福,更有上帝的同在,聖靈的引領,真理的教導。在充滿誘惑的世界中,失落的人叢裡,我們的孩子將勇敢面對,存心忍耐、奔那擺在前頭的路程(來十二1-2),邁向生命的完全。

 

註1. David Kinnaman, You Lost Me: Why Young Christians are Leaving Church and Rethinking Church,Barna Group (2011) .  2.https://faithit.com/3-common-traits-of-youth-who-dont-leave-the-church/  3. https://uscstoryspace.com/2017-2018/dnie/Capstone/asiansuicide/index.html

Blog Attachment

Related Blog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