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女心,父母情──從「心」教養孩子
前陣子出門度假時,在候機室看到一個印象深刻的場景。
一位筋疲力盡的媽媽要求滿場亂竄的調皮女兒「乖乖坐好」,不然在飛機上就不准玩iPod。這個看來約五歲的小女孩嘟著嘴坐在母親旁邊,然後冒出一句話:「我雖然是坐著,但我心裡是站起來的!」
這種口服心不服、「身子坐著、心卻站著」的頭痛案例,大概很多父母都碰到過──治得了外在的行為,卻無法管得了內在的那顆心!
心決定行為
大概是十年前,朋友送我《子女心,父母情──從「心」教養孩子》(泰德崔普著,台福傳播中心出版)這本書當聖誕禮物。那時我家兒子才三歲多,套句時下父母圈的玩笑話,是剛從「半人半獸進化成懂人話」的「初階文明人」。身為菜鳥媽媽,我最想知道的育兒秘笈是「如何叫小孩乖乖收玩具」、「如何在數完一二三就自動上床」、「如何不須大吼大叫就讓小孩好好吃飯」等立竿見影的how to行為指南。
當時翻開這本書,老實說,心裡有點失望。裡面並沒有時下「解決衝突三部曲」、「四大管教秘訣」、「五個必勝教養守則」之類的秘方,可以解決我的燃眉之急。
雖說如此,作者在第一章〈從『心』開始〉所提到的,「心決定行為」的觀念,卻不覺烙印在我腦海裡。十年過去了,我從一子之母晉升為二子之母;也成為與孩子們在家共學的全職母親。在家教育的這幾年中,有幸能與孩子朝夕相處、近距離觀察他們成長的每一刻,在其生命的重要轉捩點親身參與;每次翻閱此書,回顧教養之路,我非常認同作者所說:「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,因此,父母的工作就是引導兒女的心。」
「行為不是基本的問題,內心的情況才是癥結。」這是作者不斷強調的觀念。身為父母或教育工作者,基於外在環境的壓力與要求,我們常只注意孩子的「行為」,希望改變行為而不是從內心去著手。不知不覺,我們成了孩子行為舉止的糾察隊,在處理衝突問題時,無論是親子之間的緊張,或是手足關係上的摩擦,甚至群體同儕中的不愉快……往往只停留在「想辦法讓不好的行為消失」、「不要再讓我看到你如何如何」、「下次不准再怎樣怎樣,否則……」等治標方案,卻錯失了引導孩子的心,發揮父母塑造影響力的機會。
留在孩子心上的印記又是甚麼?
記得有一次,我準備帶孩子去參加教會禱告會,卻因為大兒子粗手粗腳將空氣保濕機的水箱打翻,弄濕整塊地毯而耽擱。我又氣又惱,忍不住罵了孩子,甚至脫口而出:「都是你們,今晚不用去禱告會了!」
當時的氣氛真是低壓到不行,兄弟倆大氣不敢吭一聲,跟著氣急敗壞的我,用抹布、紙巾拼命地將地毯上的水吸乾。就在這時候,我看著地毯上的水漬,一個意念浮上來:「地毯上的水印子會乾,可是你留在孩子心上的印記又是甚麼?」
當下我在心裡禱告認罪,求神赦免我的血氣衝動。接著跟孩子道歉,請他們原諒我在憤怒中說出不合宜的話;然後三個人手牽手一起禱告,求主賜給我們一顆平靜安穩的心,能高高興興地去禱告會。
禱告會結束回家後,我們發現,地毯上的印子也已經乾了。
「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。」其實,不光子女的心,為人父母的心也是如此。面對衝突時,我的處理方式也反映出我內心的光景。
「引導福音的內化,並在這過程中盡量影響他們。」身為孩子的引導者,我們並不是僅靠自身的經驗,或所謂的「專家理論」來教養孩子,而是要學習在親子關係中不斷尋求神的帶領。成為父母,實在是個能讓人學習謙卑的工作,因為不足、軟弱,才更懂得將心交給神,讓神來塑造這顆心──孩子與我們的心。